滚球体育投注

图片

喜报丨我院国家级、教育部科研项目立项数再创新高

发布时间:2025-10-17

一、国家社科基金

立项信息(一)

项目负责人:楼艺婵

项目名称:医生个人IP短视频健康科普伦理风险及治理研究

项目类别: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内容简介: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卫生健康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繁荣卫生健康文化产品创作,高水平建设文化传播传承阵地,推动卫生健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增强卫生健康文化交流互鉴。在此背景下,项目以健康科普的新兴形态——医生个人IP短视频为研究对象,基于传播学、管理学交叉研究视角,建构医生个人IP短视频健康科普伦理风险管理框架,为合理管控医生个人账号健康科普风险、建立健康传播新秩序提供学理支撑。

负责人介绍:

楼艺婵,教授,博士,硕导。云南省首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公派美国波士顿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健康传播与国际传播。主持国社科、省社科项目4项。主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社科项目1项。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持教育部主题案例。主持省级教学质量工程、省教改项目4项。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大赛特等奖等各级教学奖励35项。指导学生获挑战杯科技论文竞赛等国家级奖励6项。教育部新闻与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候选人。

60C57

立项信息(二)

项目负责人:杨旦修

项目名称:人工智能嵌入网络舆情治理的复合影响机制研究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般项目)

内容简介:

互联网时代,虚拟网络空间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提出严峻挑战,信任危机、信仰危机、管理危机等舆情风险无处不在,传统舆情治理模式在突发性、复杂性的舆情危机面前显得力有不逮,国家亟需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的能力和水平。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场景的不断铺开,中国式网络舆情治理现代化构建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调适与应用,这也响应了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所强调的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通过利用关键性、颠覆性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网络舆情治理的创新驱动,进而使计算式治理增进民众福祉、实现“以人为本”的中国式现代化。本课题基于生态治理的视角展开研究:一是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嵌入网络舆情治理的复合影响机制进行系统性分析,以此深描网络舆情智能技术治理图景;二是立足于网络空间治理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现实意义,为构筑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先发优势,助力国家在国际舆论场上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提供智力支持。本课题不仅从赋能、赋权和赋责三个角度阐明网络舆情智能技术治理的复合影响机制,还有望为中国式网络舆情治理现代化构建提供新的路径参考。

负责人介绍:

杨旦修,云南财经大学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研究领域与兴趣为新闻传播学思政、人工智能应用教育、网络舆情传播与治理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编辑》《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编辑之友》《新闻传播学刊》《新媒体与社会》等CSSCI期刊,以及《电影文学》《青年记者》等北大核心期刊。

23D3C

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立项信息(一)

项目负责人:边紫亚

项目名称:三江并流区域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纹样基因图谱构建及创新应用研究

项目类别:青年基金项目

内容简介: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调系统性保护文化遗产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三江并流区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作为民族文化交汇的“活态走廊”,其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纹样不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缩影,更因地理隔绝与文化交融的双重性形成了独特的纹样生态系统。垂直生态梯度催生了不同民族纹样分布的差异化;历史性文化廊道推动了纹样的跨媒介转化;信仰主题驱动了同一崇拜下的分形演化。相较于其他民族纹样,该区域纹样完整保留了从原始符号到艺术表达的演化链条,是民族迁徙史生态适应史与精神信仰的“活化石”,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基因价值。然而,三江并流区域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纹样因地理隔绝导致记录碎片化、口传心授濒临失传、多源文化交融也增加了解析难度、信仰约束限制了应用转化,不同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纹样的同质化或现代化冲击,更需要多维协同保护。本项目将创新性地构建三江并流区域少数民族手工艺纹样的三维基因图谱模型:时间维度解析纹样从祭祀符号到日常装饰的语义迁移;空间维度追踪纹样沿南方丝绸之路的传播变异;工艺维度揭示手工艺品与纹样形态的共生关系。通过数字化技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可编码的基因单元,建立数字资源库与智能设计平台,为后续创意转化奠定基础。

负责人介绍:

边紫亚,设计学博士,云南财经大学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可视化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曾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公派奖学金赴海外深造并取得设计学硕士学位;博士期间在国外的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数篇论文;主持并参与多项教育厅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并荣获国家级奖项。具备多年企业设计实践经验,曾获多项国家外观设计专利。现为多个设计领域学术协会会员,包括A Journal of Brand Design Association of Korea、KSBDA(Korea Society of Basic Design & Art)等。

AD9D

立项信息(二)

项目负责人:陈东博

项目名称:滇缅公路沿线抗战遗址的活化保护与数字化开发研究

项目类别:202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规划基金项目(交叉学科/综合研究)

内容简介:

滇缅公路作为“中国抗战输血管”与“中缅跨境文化遗产走廊”的双重载体,其沿线的抗战遗址、纪念设施与文物,不仅是历史记忆的存续,更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点。然而,目前一些存在难以全面保护、面临人为或自然侵蚀的滇缅公路文物遗址,应抓紧制定遗址整体性与抢救性保护规划策略、数字化活化保护与开发研究办法,以确保文物遗址安全。因此,亟需对抗战遗址进行科学分类、价值评估和活化开发模式设计,系统阐释滇缅公路沿线抗战遗址的多维价值,提出活化开发的创新方案与管理办法,为实现滇缅公路沿线抗战遗址的可持续性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支撑。

负责人介绍:

陈东博,女,云南财经大学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与兴趣为民族民间艺术设计、人居环境设计、文化遗产研究。出版个人专著《大理民居建筑彩绘艺术的生态文化研究》、《文脉记忆--昆明老城区演变与发展中的历史文脉》2部,出版与参编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北大核心论文2篇,SCIE(26-75%)论文1篇。个人主持与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4项,参与省哲社科普项目1项,完成云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及校级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9项。

A158

立项信息(三)

项目负责人:蒋雪峰

课题名称:制度、互市与认同:大理历史城镇体系的空间调适研究

项目类别: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内容简介:

本研究以云南大理历史城镇体系为研究对象,旨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指示,系统解析边疆城镇空间调适规律,服务于边疆治理现代化与文化遗产保护。

研究缘起与核心问题:针对传统边疆研究受“中心-边缘”二元论束缚、难以解释复杂动态平衡的局限,本研究选取大理这一南诏-大理国都城、茶马古道枢纽的典型样本,聚焦其“制度—互市—认同”三维驱动机制。

理论创新与研究目标:项目突破传统“政治-经济”割裂视角,构建“制度弹性-商贸韧性-文化粘性”三元协同演化模型。目标在于:1)解析三维驱动下的空间调适机制;2)构建复合价值评估框架;3)提出“历史层积修复-空间基因活化”的动态保护与韧性治理策略。

主要内容与方法:研究将系统分析制度、商贸、文化多维网络的结构与协同演化,深入探究“制度性接触地带”的生成机制,并对城镇体系进行历史、社会、文化、物质“四维一体”的价值评鉴。方法上综合运用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社会网络分析(SNA)、建筑形态学解构及多源数据融合与动态仿真技术。

价值意义:本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推动了边疆研究向多元协同范式转型,更在应用上为“一带一路”文化线路保护、文化遗产系统性活化及现代边疆治理提供了科学的评估工具、动态保护路径和宝贵的历史参照。

负责人介绍:

蒋雪峰,男,1980.02,中共党员,博士,正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民族建筑历史与理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

1823C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